BAT之下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3-25
一般来讲,中国都是copy美国,但是中国比美国还是有时间差。我们脑子里认为中国互联网跟美国已经同步了,其实还没有。一开始在美国出现的东西,有个三四年的滞后期经过中国化、山寨化,这些产品才会真正的脱颖而出。
中国天使会里的两位“70后”大佬——蔡文胜和曾李青,作为2014创新中国春季总决赛的评委导师,在项目终极PK之前登上Show台,并接受了《创业邦》杂志执行主编方浩的现场访问,以下为对话内容:
Q:最近两年 BAT 不断加大对互联网整合收购的力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二位怎么看待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对新的创业者来说,竞争是不是比以前更加惨烈,还有没有机会?
蔡文胜:我们一直觉得BAT在垄断,但从另一面来看,十年前的 BAT市值很小,不可能花很多资金渠收购。现在他们都是上千亿美金的规模,会花重金进行收购,比如91无线。这就使我们的创业越来越值得,我们可以用大价钱把它卖掉。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为 BAT 这样的公司会非常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会从垂直行业里看到更多的机会,这里面空间也会更大,也许3—5年就能出现巨头。
曾李青:刚说到 BAT 很大,今天再想做个 BAT 或者小 BAT 基本上没有可能性,但在一些垂直领域、或者是 BAT 互联网流量起的作用不太大的细分市场,比如最近你两年比较火的房地产电商还有汽车电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公司发展的还是不错的。
另外一点就是,BAT 所形成的平台,对一些做 CP 的创业公司会非常有帮助。
Q:像曾总刚才提到的 O2O 领域,草根创业者是否玩得起?
曾李青:我们之前有投过两家电商 O2O,一个做的非常不做的叫房多多就完全很草根。这个里面必须要有一些传统行业的的经历,比如房多多的 CEO 原来就是做房地产中介的,另外一家电商 O2O 的公司 CEO 也在房地产公司当做总经理。但如果纯粹是很草根的互联网创业,在这个领域可能就会有些问题。
Q:蔡总之前说过,一个只具备互联网背景的人创业,和一个既具有传统行业背景又懂互联网的创业者,在现今的背景下后者成功的可能性更高。您能再具体说下吗?
蔡文胜:是这样的。有天我们在天使俱乐部里面讨论时我讲的。意思是说一个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行业的人创业,他的发展机会可能会不如非常懂传统行业并且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人。这句话就印证了曾总刚才讲的,前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更多是工具型的东西,到了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基本完成,所以接下来传统企业如果善于利用互联网,机会更大。
不过有一点我和曾总的认识不一样:最早的草根是靠单枪匹马来做的。但到今天,草根靠一个人基本没有机会了,最起码你要有一个团队,哪怕两三人的创业团队,才能成功。
Q:两位怎么看待软硬结合?
曾李青: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之前有篇文章谈到互联网硬件创业的十几个坑,说的还是很准的。
蔡文胜:一般来讲,中国都是copy美国,但是中国比美国还是有时间差。我们脑子里认为中国互联网跟美国已经同步了,其实还没有。一开始在美国出现的东西,有个三四年的滞后期经过中国化、山寨化,这些产品才会真正的脱颖而出。可穿戴设备也一样,现在在美国,不管是谷歌还是苹果,还没有真正做起来,对于中国市场就有点早了。所以我觉得今后的发展,会在三到五年之后。
曾李青:中国市场比美国落后三五年,这点我不太同意。我们创办腾讯的那个年代,大概是有3—5年的落差。但是在今天,中国互联网人口数,跟美国是在同一个数量级,而今天中国4G网络最多比美国落后一年,只是带宽稍微差一点,但在普及量方面也差不多。而且我感觉还有大量的,类似美团的王兴,在美国读书后回国,这些人对美国很了解。
所以我觉得从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市场来看,滞后时间并不多,只是1—2年时间。
蔡文胜:或许有的部分落后1-2年我同意。但还是有些会更加滞后些。因为这是由中国特色决定的。比如中国有13亿人口,有5亿人口是跟美国接近,但毕竟还有8亿人口。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用hao123、用360导航的原因。
Q:如果有草根创业者、或者素不相识的人找上门来时,这些创业者身上具备的哪些特质能够打动你们?
蔡文胜:这个话题其实很大。最近这段时间,创业邦这个比赛之外,我已经很少参加会议了。为什么呢?十几年前,具体在一线做事的时候,对项目的嗅觉就会很强,到后来做投资为什么能够投的不错,是因为之前有基矗我投的一些项目,都是七八年前就认识他们,陪着他们一起长大的。
到现在,我不停参加会议的话,见的项目太多了。项目太多会产生审美疲劳,并不是项目不好。可能我们就会错过很好的公司。
回到你那个问题,我有一个建议,会议要经常参加,但是也不能太多,一年出来两三次,了解下现在流行什么,再有时间来进行消化。
至于说一个好的创业者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个时间、地点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每个时间会有不同的特点。对我个人来讲,这两个最重要:第一是这个人必须对他所做的事情富有激情,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但他要想干这个事、能把事干好了;第二个这个人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整个社会更新地很快,半年不学习就要被社会淘汰了。
曾李青:对我来说,长相还是有点影响的,有句话叫“相由心生”,比如我之前曾经15分钟就投了两个北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第二个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北京和工作经验;还有一点是我不太敢投处在焦虑状态的创业者,比如为了摆脱贫困状态而创业的人或者是只是想靠创业发大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