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机会比美国多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3-26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机会比美国更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亚洲人民生活里的移动互联网渗透度比美国更高。美国PC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很好,所以移动互联网会是PC互联网的重要补充,但是短期内要替代PC互联网还是有很大挑战。
近日结束的GMICSV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UC优视公司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国际化的话题。他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系统地阐释了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俞永福
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机将会比美国多
俞永福: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机会比美国更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亚洲人民生活里的移动互联网渗透度比美国更高。美国PC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很好,所以移动互联网会是PC互联网的重要补充,但是短期内要替代PC互联网还是有很大挑战。
但对于亚洲很多国家而言,移动互联网是跨越式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就等于互联网。除了睡觉8个小时之外,他们剩下16个小时都被移动互联网渗透。渗透高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的产品种类多,创业机会自然更多。
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国际战略
俞永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管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很多公司在创业时期就有国际战略。在GMICSV有一个环节,我演讲那场有四个嘉宾,其中三个已经在北京有分支机构,第四个是下个月在北京设分支。
就是说,四个美国企业竟然百分之百地在北京都有分支。他们还是创业公司就这样干,这在PC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公司也是一样,中国互联网公司原来很少想过国际化,但是现在有一堆企业想着做国际市场。
国际化战略要“农村包围城市”
俞永福:在国际化这问题上,一定要有长期投资的心态。具体的市场方向,我觉得就是主席说的那句话,农村包围城市。最好选择亚洲国家做突破。
你一定要打你有优势的市场。针对亚洲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有优势的。这些国家不会质疑你的技术。技术问题我们肯定比他们牛。所以进入这些市场的阻碍会更低。比如,我们在印度就做得不错。
中国市场经验复制到印度管用吗?
俞永福:80%有用。看一个市场是否和中国一样,就看他们的生态系统,看看相似度有多高。一个产业链条上无外乎几个角色:用户、网络、终端、运营商、软件服务商、内容服务商。移动互联网就像是六个人下跳棋,比互联网复杂,互联网是下象棋。但就在这六个角色里,你会发现亚洲国家的80%要素和中国是一样的。
比如说运营商。中国、越南、印度、印尼这些亚洲市场,除日本以外,80%用户购买手机终端和购买运营商套餐分开的。日本完全不一样,日本是你拿手机百分之百不能入网。美国是反着二八开,80%买套餐,20%买终端。
他们会接受中国公司的产品吗?
俞永福:亚洲国家对于国际品牌的接受程度很高,没有那么强的民族感。因为他们很多细分领域都是被国外品牌占领的。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品牌是谁的并不重要。对他们而言,只要你做得好就行。
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水土不服吗?
俞永福:肯定会有。所以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很难一蹴而就。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说十年前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不会取得成功,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不会成功。十年前进入中国的都是美国大的互联网公司,那个时候他们最在乎的还是美国本土市场。中国市场只是一个分支。那时候进军中国的美国互联网企业数量也很有限。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上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管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很多公司在创业的时候就有国际战略。所以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一开始就会是全球竞争。
我相信十年后再总结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是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共同的全球市场。中国两国在移动互联网上最后一定会形成双向渗透,而不是两个非常隔绝的市。中国市场上一定会有非常成熟的美国公司,一定会有。
学习三星和华为的国际化打法
俞永福:就国际化的思路上,我觉得要学习三星和华为。学习三星,是因为它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如果以中国人的方式或者中国人的面孔在美国市场上做,你做得再好,还是会有接受度的问题。
看完三星的经验以后,我觉得我们要把自己变成所谓的华裔美国人,变成华裔美国公司。华裔美国人,就是美国人。华裔美国公司,就是美国公司。三星在美国的运作基本上做到了韩裔美国人。它从整个公司的运作、风格、团队已经是非常美式的。
其实华为给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启发更大。它的第一点经验就是教育我们,一家中国的技术企业全球化的时候一定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把中国企业变成国际企业,第二个阶段从国际企业变成全球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
国际化是说要有国际化的团队和产品能力。有了这个基础后,别人依然可以质疑你,但没法质疑你国际化的身份,有色眼镜也会摘下来很多。
国际化的方向,其实是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最好不要先进成熟市场,不能功利,而是要有创业心态。应该去一个成长的市场,跟着市场的自身成长而成长,最终你和这个市场都会取得成功。这就像十年前美国科技企业看中国市场没有什么价值,但现在再看就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