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网   网站建设   小程序开发   软件开发   营销推广   财税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创业网 > 创业资讯 > 互联网创业

财务投资VS战略投资,谁更和你“气味相投”?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4-02
财务投资的目的是谋求经济上的回报,因此财务投资人更青睐市场空间广阔、高成长性的项目。一般来说,财务投资人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会强调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未来主要的项目退出方式是并购或者上市。
  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天使、VC和PE机构共募集909支可投资中国大陆的基金。虽然在基金数量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但整体可投资的资本量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意味着,虽然“资本寒冬”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实际上,市场上的可投资资金总量并没有显著减少。对创业者来说,如何辨别和你“气味相投”的投资方成了融资阶段最大的难点。
  
  简单来说,以投资目的划分,投资类型可以分为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两种。
  
  第一种是财务投资。财务投资的目的是谋求经济上的回报,因此财务投资人更青睐市场空间广阔、高成长性的项目。一般来说,财务投资人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会强调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未来主要的项目退出方式是并购或者上市。
  
  选择财务投资的优势是:①专业性。对专业的投资人来说,“融、投、管、退”是必修课,他们对于市场的分析判断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往往能推动创业项目快速发展。②大基金的品牌背书。比如选择红杉资本、经纬中国、IDG等老牌基金作为投资方,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带来的品牌价值比获得更高一些的估值可能更为重要。
  
  劣势在于:因为要求短期回报,财务投资者往往会给被投公司施加压力,希望可以尽快推动上市,完成退出,这对公司发展来说可能会“揠苗助长”。
  
  第二种是战略投资。战略投资的目的是和产业上下游建立联系,因此会更多考虑产业协同的因素。一般来说,战略投资者会长期持有项目,甚至直接收购项目,同时要求对公司有很强的话语权,最终将通过业务协同在一级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溢价来获得收益。
  
  选择战略投资的优势在于:①资源支持。战略投资方一般自身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资源,能够帮助创业公司迅速打开局面。②对有产业协同的公司更“宽容”。有些项目的市场想象空间很有限,本身业务发展也很一般,但只要战略投资方能看到产业协同的可能性,他们还是愿意投资这一类公司的,但同等情况下,VC就不会给钱。
  
  劣势在于:①站队风险。认一家行业老大“做干爹”就必然会影响公司和其他行业领头者的合作。②失去独立性。战略投资方在确定标的之后,很大程度是希望把项目打包进上市公司里,给资本市场“讲故事”,因此会要求控制权,创业公司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和灵活性。③缺乏投资管理经验。对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来说,其管理成本高昂,极少能够搭建起一支高效优质的管理团队。
  
  为了进一步阐释不同资金的风格特点,下面以医疗市场为例,看六种类型的资本如何“各领风骚”。
  
  类型一:公司主导发起的产业基金或者直投
  
  这类属于典型的战略投资行为。以天士力集团旗下的康桥资本为例,天士力在其中占到50%的LP。基金主要投资的方向,如器械、药品、诊断服务等和天士力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类的产业基金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一方面原因在于这类基金较为“封闭”,因为有产业作为背书,“走出去”的动力不够强;另一方面,优质的创业公司不愿意受到上市公司的“束缚”,因此常常与市场上的好项目“擦肩而过”。
  
  类型二:多家产业资本共同主导的产业基金
  
  以普华资本为例,其80%左右的资金来源是产业资本,而且并非一家公司主导,且给到主要LP一定的话语权。这样的好处是融合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资源,同时规避了“站队”的问题,而且资本的退出方式也较为灵活,公司可以选择上市或者被并购。难点在于,管理者需要布局产业链并平衡多家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
  
  类型三:产业资本背书,但以财务投资为方向
  
  联想集团旗下的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虽然脱胎于联想集团,但实际投资方向已经不再是“战略投资”,而是更多的谋求财务回报。
  
  类型四:以财务投资为主导,兼顾上市公司诉求
  
  以分享投资为例,基金本身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主导方向,但由于公司的LP有部分的产业资本进入,因此在针对部分案例的时候,投资人也会考虑LP的合作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分享投资这类公司里,GP的话语权仍然会大于LP。
  
  类型五:纯粹的财务投资基金
  
  典型的就是红杉资本沈南鹏的“赛道理论”。也就是说,红杉资本投资医疗公司主要考虑的是“热点”,而非产业布局。
  
  类型六:非医疗产业的大公司
  
  一种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另一类是以宜华健康为代表的外部转型医疗的上市公司。这两种公司“出手大方”,远非一般的VC能够相比,因此带动了互联网医疗公司在过去两年时间估值的一路走高,也带出了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几家“独角兽”。
  
  在选择资本方的过程中,创始人常常会进入各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三种:
  
  误区一:拿了产业的钱就等于“卖身”
  
  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产业投资人愿意不限制公司发展、且产业资本占比在30%以下,产业投资者也可以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此时对创业者来说,优先考虑产业资本是最佳选择。例如,和佳股份投资汇医在线之后,在第二轮投资中主动放弃了优先认购权,给创业公司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误区二:资本寒冬拿到钱是第一位,不用考虑其他
  
  资本寒冬的确让创业者们感受到了压力,但在融资的时候必须把握住底线,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就签了协议。2016年1月,阳光妇儿拿了上市公司道明光学的5000万元战略投资。但其中包含一个严苛的对赌协议,要求阳光妇儿“2016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且净利润不亏损、2017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2018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若未达成相应条款,道明光学可以让阳光妇儿方面赎回股权”。这一条款对于当时的阳光妇儿来说,显然是难以达到的。
  
  误区三:背靠产业资本就一定能获得资源注入
  
  首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大家的成本是可以换算的,也就意味着,所谓资源置换和你拿了其他资本的钱再去买的效果不会差太多;其次,以复星资本为例,虽然投资了很多医疗公司,但优质的资源只会给到“头部”公司,对一般的被投公司根本不会太多关注。所以,创业者不要对产业资本有过多期望。
  
  创始人就是“走钢丝的人”,创业就是在平衡各方权益之间把握住最佳的发展机会。最后建议创业者在选择投资方之前,回归初心,再次审视自己到底为什么创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