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后这些创业者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4-28
资深创业者Jason Calacanis在一篇博客中提出疑问,是否“作为创业者的压力,与带领团队不断追求进步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们的死亡。”
2014年2月,比特币交易平台First Meta的28岁美女CEO Autumn Radtke 自杀身亡,原因未知。
2013年1月,幼儿环保健康产品线上公司Ecomom宣告破产,老板Jody Sherman自杀,几周后网店关门大吉。
和Sherman自杀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互联网新秀、网络活跃政治家Aaron Swartz自杀身亡的消息。
虽然仅凭这些,并不足以说明与其他高压行业的人群相比,创业者的自杀比例更高,但一系列事件也在创业界激起了少见的反思。
资深创业者Jason Calacanis在一篇博客中提出疑问,是否“作为创业者的压力,与带领团队不断追求进步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们的死亡。”
与创业光鲜亮丽的一面相比,这些内容无疑构成了创业灰暗的一面。
当这些创业者们被问及,为什么要承受这样艰难的创业过程,不出意外你会得到他们充满热情的回答。比如荷兰初创公司Peerby的CEO Daan Weddepohl说,“因为想改变世界”。
这样说其实并不是空谈,如果Peerby运作顺利,Weddepohl真的能创造邻居闲置消费品租借的新市场。
但这样的热情却也必须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如说失败。对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无中生有”,让人们相信他们能从0开始,从他们的想法开始创造出成果。
Weddepohl解释说,“创业公司构建的过程就是构建信任的过程——与投资人、合作方、顾客、媒体等建立信任”,而这却又显得异常艰难。
线上定制服装企业的联合创始人Andreas Klinger认为,很多创业公司夸大宣传:“每件事情都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初创公司所说的成功,可能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外界却并不知道”——Klinger的服装公司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初创公司Tab的合伙创始人Shawn Zvinis说,好像“早晨感觉每件事情都在正轨,晚上却觉得一团糟。每每会遇到沮丧的早晨都爬不起床的情形——试问自己:做着改变世界的工作真的会感觉如此之糟么?”
另外一个不幸的事实,Tab在去年12月也宣告破产。
实际上,投资人每次给出的金额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创业者们只能通过削减开支、压低自己的生活成本,来确保支付自己员工的薪水。再引用一句创业者的话:“如果你没遇上过入不敷出的时候,那你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创业。”
很多创业者放弃了公司以外的生活,公司就是他们的家庭。这样的角色占有,让长期雇员、更有甚者是共同创始人的离开,成为创业者不能承受之重。Weddepohl本人就曾有两次和联合创始人结束合作的经历:“好像离婚一样”艰难。
对于创业失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解读也不径相同,虽然对大多数都是个人事业的灾难——毕竟这是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创业者们意识到自己的创业梦已经结束的时刻。但很多人仍然愿意再试一次。
约旦创业人Gaith Kawar表示,“失败就是创业游戏的一部分。而失败者需要做的,是进行反省,发现学到的东西,然后继续前进。”而他本人也是这一认识的坚定实践者,正在为自己的第七次创业努力。
创业者留给私人生活的时间,可能是各个行业中最少的。
很多创始人抱着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或扎克的梦,但Ribbonfarm咨询公司的Venkatesh Rao给出了另一种见解:“创业公司将形成新的劳工团体”(Entrepreneurs are the new labour),他还发布了一系列同名博客文章。
确实,“租金和泡面”可以刻画创业者艰苦的生活,但Rao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今天的创业局面类似于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维多利亚时期的铁匠进入商品化阶段,成为新的工人阶级的核心;而目前艰难的创业者们组成的团体,也将成为新的生产业的中坚力量。
精简的创业理论、创业公司孵化器和标准化的投资条例,都显示创业正变得越来越模式化和商品化。这看上去是好事,但随之也出现了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力量失衡,Rao认为,“投资人已经占据了上风,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像管理层和员工间的关系。”
Rao还提出了目前普遍的“人才收购”(acqui-hired)的行为:大公司收购小型创业公司,目的不在于收购技术,而是在于收购后者的创业团队,这不得不让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们沮丧。
虽然对于工程师来说不是坏事:通过人才收购的晋升速度可能是传统流程的两倍,并且花费的成本也远低于后者。
但对于初创公司或加速器来说就有些变味:因为这些收购者们,似乎并不在意去挖掘真正的创业者,培养下一个扎克或乔布斯那样的杰出人才,而是在走培养适合知识经济的工作者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