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深圳最大的创业机会有这些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5-06
在这种情况下,从需求端来看,父母不会考虑把子女接到深圳(或者是无力抚养),并为他们做长期的教育规划;从供给端来看,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自然也不是追求稳定收益外来老师的首选职业。
2016年8月26日,万科的灵魂人物王石在深圳特区三十六周年庆典上意味深长地说:人都讲宿命,你应该要相信宿命。
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U哥很难相信这句话竟然出自硬汉王石之口!
所以,在备受瞩目的万科股权之争尚未尘埃落定这个关键时点,U哥更愿意相信曾经的时代偶像说这句话,是在为自己的无奈和无助寻求支持。
不过,U哥今天的重点不是来讨论万科和王石的宿命,而是为了探讨8月24日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深圳近千家公众公司竟无一从事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U哥翻遍几大经济理论,觉得还是用道格拉斯·诺斯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比较合适。
这个理论非常容易理解,用人话说就是:一旦你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是不是有点宿命论的感觉?
但创业者并不相信宿命。先看几个创业故事。第一个出场的是中国商界最为耀眼的失败者:巨人史玉柱。
1989年7月,史玉柱一脸茫然地站在深圳宽敞而脏乱的大街上。七年前,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1986年,又考到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统计局,但已经在深圳创业氛围中浸泡三年的史玉柱实在无法忍受内地机关单位的平静和呆板,几个月后,他便毅然辞职,又回到那片狂热而充满机遇的南国土地。
此时的史玉柱行囊中只有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和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系统。初到深圳的那几天,史玉柱做出一个豪赌决定,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刊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13天后,史玉柱收到15820元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0万元。他把这笔钱又一股脑全部投入广告,四个月后,史玉柱成了一个默默发财的百万富翁......节选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同样是创业,与史玉柱南下深圳打拼相比,北大教师俞敏洪开创新东方却充满了无奈和被迫。
1985年,俞敏洪从北大毕业并留校成为一名教师,过了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萌生了出国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此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俞敏洪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不得不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出去办托福班。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资料来自网络)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者及成功者,史玉柱和俞敏洪的创业动力截然不同:
前者是不甘忍受机关单位的平静和呆板而主动放弃铁饭碗去陌生冰冷的城市,凭借自己的能力打拼事业;
后者是想借用所在单位的资源为自己谋福利,结果被单位无情高调处分而不得不被迫单飞。
动机不同的两类创业者在开创自己事业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也是不同的。
对于史玉柱而言,一身闯劲,狂热的技术钻研能力和卓越的营销天赋是他在陌生冰冷城市的最大资本(打破路径依赖)。
对于俞敏洪而言,他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的品牌效应及搞培训初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典型的路径依赖)。
不同于靠技术能力驱动的创业者,对于教育行业的创业者而言,前期职业生涯的积累至关重要,华图教育创始人易定宏北漂创业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一点。2001年,30岁的易定宏瞒着家人,借了十万元去北京创业。在北京,易定宏算得上是举目无亲,借的钱不敢花,就住在北京交大的地下室招待所里,最多时一个人干三份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筹办负责人、中国致公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教材编辑部主任。但是,为了和出版社建立人脉,这三份工作易定宏都没有拿工资。2001年9月,易定宏在北京创办了华图教育。10月份,适逢律师资格考试、法官考试和检察官考试三考合一,市场上却没有相关的教材,易定宏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此时的华图教育只有四个人,既没有师资,又不具备发行渠道,要用一个月出教材,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时候,易定宏干活不要钱的三家出版社发挥了作用,凭借出版社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他迅速联系北京各大高校的法学名家,说服他们把书稿交给自己,并最终在致公出版社出版........(资料来自网络)
看完上面三个故事,我们再来看新三板上的教育类企业创始人创业前的职业背景。58家教育类企业创始人创业前背景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58家教育类企业中,有37家企业的创始人在创业前即具有与所创企业业务紧密相关的职业背景,在表格中,U哥已用加粗字体标出,这些创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搞K12教育的,大部分都当过教师。龙门教育的马良铭和明旻都是中学教师,志诚教育的金全荣是合肥一中老师,搞中小学课外辅导的佳一教育的创始人王晓兵是小学教师,从事小学作文课外辅导的海伊教育的创始人是小学教师。
第二,搞职业技能、高等教育培训的、行业培训的,大部分都有丰富的职业培训及管理经验。从事司考培训的厚大股份,创始人中既有培训学校经理和分校校长,又有司法出身的法务经理;从事金融培训的京融教育创始人则来自券商研究员和培训学校高管。
第三,部分教育创业者来自传统机关事业单位。中锐教育的钱建蓉,创业前在教育局担任副科长,后担任南洋教育集团副董事长;从事互联网的财税培训服务的中税网,它的创始人徐兆宏之前担任过税务科副科长。
第四,U哥调查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创业的地点跟其职业经历、人脉资源积累的属地是一致的,他们没有选择一个新地区,新城市开始创业。
创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跟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虽然是个创业之都,但似乎很难让教育行业工作者主动开拓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深圳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传统教育资源非常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非户籍人口竞相涌入(见下图),常住人口逐渐升多,因此,近二十年来,深圳对优秀的教师一直求贤若渴。
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本地的教育行业工作者只要勤奋,其对职业发展和经济回报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而这会削弱创业积极性;二是,来自内地城市的教育工作者,一般是对收入不满意,那么来深圳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其满意度会提高,因为深圳的教育工作者收入要远高于内地,所以在相对稳定、收入可观的职业面前,他们为什么要创业?第二,由于是个移民人口占据90%以上的新兴城市,而外来务工通常将子女的教育放在其户籍所在地,因此,整个城市大部分人的决策都很短期化,即“我是来这个城市挣钱的,挣完钱就回家”。
插播点题外话:2015年深圳房价一骑绝尘,很多人望楼兴叹,不少来深圳多年的年轻人不断懊悔为何当初没在深圳买房。在U哥看来,这都是决策短期化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一个外地人来到深圳,没有做好长期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打算,那么他一般不会做出买房让生活固定下来这种长期生活的决策,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在过去三十年的任何时候,相对于工资水平,无论房屋的单价还是总价都是超出一般人承受能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需求端来看,父母不会考虑把子女接到深圳(或者是无力抚养),并为他们做长期的教育规划;从供给端来看,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自然也不是追求稳定收益外来老师的首选职业。(但这个情况在近几年已有所改变,下面会提到)
第三,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人心中,教师是一个非常稳定,且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一个教师辞职去创业,他首先还是离不开自己的职业,而这对其创业的地域又进行了一定限制(即路径依赖)。所以,来深圳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是选择进入传统教育机构,而不是自主创业。
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深圳跟教育沾边企业的创业者也多具有史玉柱的创业属性,即以技术为突破口,通过技术产品,在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向教育行业延伸。下图是U哥统计的深圳涉教育企业的主营业务及创业前创始人职业背景:
18家深圳教育概念类企业创始人背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18家与教育沾边的企业中,至少12家企业的创始人是技术出身。
技术创业的特征是,可以实现单兵突破,比如史玉柱和华为的任正非。
当然,任何创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创始人的人脉和社会资源积累,但对不同行业的创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及突破点肯定是不同的。就这一点来看,教育类创业跟工程科学技术类的创业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码了这么多字,U哥今天无非是说明一个问题,资本市场上,深圳教育类企业缺位有这个城市独特的原因,这个原因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深圳是个新兴城市!
但U哥认为,未来深圳出现本土教育类公众公司只是个时间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深圳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又都处于适龄生育阶段,因此,深圳幼教、早教机构的数量非常多,竞争也很激烈,假以时日,肯定能出现规模较大的企业。
第二,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由于创新创业氛围好,经济结构较为合理,深圳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内地的淘金者,而本地传统机构的就业者也面临技能升级需要,因此,职业培训非常火爆。
据U哥调查,2011-2014年,深圳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30亿元,已有26所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1.4万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中职学校办学质量都全国领先。
第三,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已意识到教育资源的薄弱,其在教育投入上也明显加大,无论K12阶段的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深圳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
第四,纵然没有上面三个原因,深圳的教育企业也会出现在资本市场上,因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正慢慢趋于成熟,而变成一个有历史的城市!
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语录》中有一句话令U哥印象深刻:深圳很多现在事业有成的人,第一桶金都是在人民桥赚到的。
至于未来么,U哥相信一定是通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