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企业成为了一潭死水?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04-07
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制度, 我们可以看作企业内部的水流循环,循环不起来,则死水一潭。不少企业一开中高层会议,千篇一律总是这么几张面孔,论来论去总是那么几种腔调。
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一个企业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在哪里?有的老板说创新,有的说用人,还有一些忠心的老员工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 管口号叫的多响亮,不少企业最终成了死水微澜,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道理都懂,有的老板也从各个方面去想办法,比如用对了一两 个人,救了急却挽回不了势。原因是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就像过去昏昏沉沉的二三百年的王朝,中间偶尔出了一二个有为的君主,气象为之一 新,很快又回到昏昏沉沉状态去了。
企业的兴衰与其有没有源头活水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四个角度来论述一下,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其一、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制度, 我们可以看作企业内部的水流循环,循环不起来,则死水一潭。不少企业一开中高层会议,千篇一律总是这么几张面孔,论来论去总是那么几种腔调。就像魏晋时九 品中正制度。人才的简拔都被这些中正官垄断,一则形成各个山头,各个派系。二则近亲繁衍,一代不如一代。有能力干的,愿意干的员工不去拜码头、找靠山难以 出头。假如他以这种方式出头,他定会以这种方式来垄断权力。
元魏崔亮做吏部尚书时,等着升迁的官吏太多了,各个都有怨言,崔亮想了一个办 法,得了,你们谁也别发牢骚了,按资排辈,只要官做的够长,总有熬出来的时候。在官僚体制下,这简直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即人们常说的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企 业的规模一大,难免形成官僚体制,老员工人脉混熟了,好歹弄个一官半职。还有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后来的员工上升的途径都被他们占掉了,只有两个选择,要 么在这里熬,要么拍屁股走人。
其二,对外面的招贤纳士。历史上有著名的燕昭王招贤的故事,以师事郭隗开 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很快便强大起来。秦灭六国表面上是秦国国力强盛、军队强大。可是我们来看看秦国历代宰相百里奚、 蹇叔、商鞅、张仪、公孙衍、乐池、屈盖、樗里疾、甘茂、魏冉、芈戎、孟尝君、楼缓、金受、杜仓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 状,有几个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像商鞅、范雎是魏国不能用而投到秦国来的。
赵国用名将李牧,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而强秦也不敢东顾。可后来赵王 迁却自毁长城,杀了自己的良将。六国之士投到秦国,帮着秦国灭了六国。我们可以说是秦国对六国的胜利,简直是秦国先进的用人制度战胜六国落后的用人制度。 很多公司也都打着招贤纳士的旗号,可人才真来了老板能不能倾身下士,能不能让人家有施展的空间,还是像当下有的国有企业那样,找一堆博士来装点门面,叶公 好龙而已。
其三、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当然是指企业群体性的学习能力,从老板到中高层,到员工有没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明清的闭关锁国造就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开眼看世界才发现跟人家差距如此之大。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大力发展教育等,使得日本迅速挤入当时的世界强国之列。
俄国彼得大帝学习西方,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使当时的俄国变成世界强国。
而 我们那位比彼得大帝晚几十年,晚年号称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却一直把自己当做天下之主,对西方的蛮夷之邦一直怀着巨大的心理优势,君臣懒得去了解一 下,甚至因为跪拜礼节的问题把人家的使者拒在国门之外。过去乡下有个笑话,村里的农夫说他要是当了皇帝,就每天靠在墙跟晒太阳,大把的花生毛豆放在跟前, 随他怎么剥着吃,顿顿吃肥锅肉下饭。过去乡下人是因为眼界局限在小村里出不来。而很多人现在是得过且过,既懒得学,也懒得思考,更懒得去改变。
其四、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18 世纪有个老外描写他眼中的中国老百姓,说小老百姓在一起很活波,很愉快,气氛很热烈,一旦有个官来了,立刻变得死气沉沉,麻木不仁。无孔不入的权力干预让 人们失去了灵性和创造力。很多企业一开会,成了领导们的独角戏,下属要么阿谀献媚,要么随声附和。面上是权力运转下的一套,而背后却是人们心里的那一套。 围着权力转下去的结果就是一潭死水。
人们谈及企业管理,下意识想得还是怎么去管束,怎么去控制,仍旧没有摆脱权力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