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动荡、“清单”难逃,大疆如何“避障”?
作者:创业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12-29
2020年以来,低调的大疆被一次又一次的裁员传闻推至聚光灯下。今年4月,有消息爆料称大疆创新进行裁员,幅度为50%。8月再度传出大疆裁员,要对14000名员工进行“瘦身”的消息,公司对此均予以否认。
120米,是大疆消费级无人机的限高高度。若在非禁区起飞,这台巴掌大小的设备,足可冲达500米云霄,一览众山小。
不过,高处不胜寒……高飞的大疆却频遇“强风”——2020年,汪滔带领的大疆接连受卷入裁员风波,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投资人抱怨等一系列障碍。
这一次,这位80后的年轻创始人又该如何“避障”,如何在强风过后带领万人团队实现大疆的“软着陆”?
动荡的人事
2020年以来,低调的大疆被一次又一次的裁员传闻推至聚光灯下。今年4月,有消息爆料称大疆创新进行裁员,幅度为50%。8月再度传出大疆裁员,要对14000名员工进行“瘦身”的消息,公司对此均予以否认。
不过新浪财经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今年4月,大疆市场部曾有过一次较大人事变动。该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小组领导已经离职,全组只剩一个员工。“复工一个月以来看着同事裁了一批走了一批,整个市场销售部都要裁没了。”上述人士表示,同时他提到与传闻相悖,被裁员工是可以获得N+1赔偿。
除了员工层面的裁员,大疆高管团队也有着变动。10月,根据媒体报道称,履新仅6个月的大疆市场副总裁陈慕儒即将离职,大疆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从给员工团队“瘦身”到高管离职,不可否认的是,今年以来大疆内部正处于一系列人事变动及架构调整中。
这样的动荡也引起了一些大疆内部员工或者求职者的不安。在一些社交媒体中,不乏吐槽大疆内部管理混乱、无理由裁员以及价值观等的帖子,甚至出现让部分拿到offer职员犹豫的情况。对于大疆人事变动以及架构调整进一步信息,新浪财经致函大疆,截至发稿未得到相应答复。
难逃的“清单”
在裁员风波稍作平息时,一则大疆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消息,再次掀起涟漪。
对于大疆而言,美国市场有着绝对的重要性。2019年大疆曾对外透露,(消费级)无人机的销售主要是在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占比近80%,其中北美市场占比为40%,而国内市场销售量占比在20%左右。
但是近年来,美国以“信息安全”为由多次对包括大疆在内的中国无人机企业采取打压行动。
2017年,美国对大疆启动“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2019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一份报告提到,中国制造的无人机会存在敏感的用户信息传回到中国,进而存在被中国获取的嫌疑。今年3月,美国政府又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拟禁止联邦政府机构购买或使用外国制造的无人机。
直至1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再次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将大疆列入实体清单,并对该公司对美进出口进行管制。被列入“实体清单”,通常意味着该企业要从美国供应商那里接收货品时,必须从美国商务部申请许可证,这个过程将面临严格审查,但该企业并不被禁止在美国销售产品。
针对美国最新的动作,大疆创新公关回应称,大疆对美国商务部的决定感到失望,美国的客户可以继续正常购买和使用大疆的产品。但该人士也向媒体提到,“其他影响没有人可以回答。实体清单和以往限制的约束力不太一样,具体怎么约束,还需要过几天再看看。”
财富书坊创始人、财经作家周锡冰向新浪财经分析表示,他最担心美国这一步举动仅仅是开端,一旦制裁举动加剧(包括限制其售卖、供应链交易等),对于40%业务来自美国的大疆而言也是一场不小的打击。
那么大疆是否已经做好了后续准备?
周锡冰提醒称,大疆目前40%营收来自于北美,如果不愿意放弃这个市场,在合规层面、供应链替代、核心技术研发、原材料甚至是游说美国政府等多项工作上是否到位?如果选择放弃北美市场,那么在其他市场布局,或者产品转型工作做的如何?
“中国市场需求虽大,但相对而言领空管制也是世界上最严的。欧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包括可以选择在当地成立总部,合资公司,充分借助他们技术。这次制裁其实也是倒逼大疆思考自身供应链、核心技术能不能继续领跑,未来能不能快速突破类似的僵局。”
低调的老板
对比大疆“出圈”的产品,其创始人近况甚为低调。从公开资料来看,汪滔自2016以后再也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鲜少出现在大众眼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疆,倾向于用产品与市场、消费者或者媒体沟通,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大疆的投资人而言,或许汪滔又过于低调了。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3年至今,大疆一共进行过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中恒星光、麦星投资、远瞻资本、Accel Partners以及新天域资本等。2018年,一场吸引了近百名投资机构的10亿元美元股权竞价融资,不难看出资本市场对大疆的青睐。
在投资人眼里,IPO是退出的最优选,市场时有传来大疆赴港或者科创板IPO的消息,但均被一一否认。时隔两年,迟迟不IPO的大疆让部分投资者开始失去耐心。
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失去耐心的投资者在私下寻求股权转让,且大疆在竞价融资方面表现强势,而在沟通和信息披露方面,却让投资方感觉“不充分甚至不友好”。在中欧商业评论一篇报道中,上述大疆人士也承认了该点,“对媒体报道中提及大疆和股东沟通少,甚至都找不到人,这个情况是存在的,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属于需要改进工作的部分,无论是从商业模式来说,还是从更大的对科技行业的影响力来说,大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做研发的汪滔可以选择一直在幕后,但成了老板的他是否还能继续低调?
在汪滔认证的“聪明类”人群中,有他自己,另一个是任正非。他曾自述,非常敬佩任正非的原因,他的兴趣在于做事,解决难题,而不是包装自己来出名。从结果来看,大疆与华为均有着稳坐行业头部的产品,但遗憾的是,近年来两者都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打压。
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很难判定大疆会否走上华为的老路。但周锡冰表示,华为事件其实也是给所有力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一个警醒,凡事都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大疆还想要北美市场,就不能退缩必须得正面迎击。像任正非这两年不断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向主流媒体传递华为的价值观,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大疆的营收分别为59.8亿元、97.8亿元以及175.7亿元。2016年,汪滔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提到,研究机构EVTank分析称,中国民用无人机未来几年将保持50%以上增长,2020年全球无人机年销售达到433万架,市场规模达到259亿美元。
汪滔的估算比这个数字更加悲观。当时他认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达到200亿元就见顶了,但这个收入很难撑起大疆100亿美元的估值。如今,大疆的收入、估值或已超过汪滔预估的“顶端”,对比当年他手里仅数百克的无人机,掌控一支万人团队要来的更沉重、更难以估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