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在新浪财经2021中国分析师大会上谈智能汽车:
今天汽车行业的变化已非常清晰,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新能源在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上非常火热,不用赘述。
同时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工业4.0已到达初级阶段。在过去大概300年时间里,人类经历了工业1.0到工业3.0,我们很有幸能见证工业4.0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全新的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硬件的变革,以AI为导向的互联网+AI+服务的变化以及中国的运营乃至全球化的整体运营的变化。我相信今天的工业4.0还是仅处于初级阶段,新能源汽车在能源、出行、交通、生活等方面有巨大的刚需,未来的5到20年内将会对所有人的生活产生质的改变。
在这个赛道里,我相信全球未来会有5到10家主要的player,每一家的总收入可能都能达到一年3000亿美元甚至以上,一如当时的iPhone4,现在的小米、华为、苹果等一系列的手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移动互联网场景和生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们认为,未来的出行最重要的是以科技智能为核心,但是科技智能为核心里最重要的是以硬件为核心的创新,带动软件跟数据方面的创新。即必须做到软硬整合,才有可能持续做好。软硬整合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超高度集成,把整个成本控制下来,把整个体验给做上去。
今天的汽车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我们不太相信一个新的汽油车公司或者一个新的电动汽车公司或者一个新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能够去深层次地改变整个格局,所以行业必须探索未来交通工具的变革。
当下的智能汽车,我们认为还不是智能汽车,只是智能汽车的初级阶段。2023年下半年之后可能进入智能汽车1.0,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智能汽车的2.0,届时的智能汽车硬件、软件将有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在2024年以后的汽车会有少部分飞到天空,在2030年会更大范围地占领天空。
李想:最终目标是将毛利率控制在25%
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在理想汽车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谈智能汽车毛利率:
毛利率对于一个企业能否大量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企业只有个位数的毛利率,它只能做产品方面的研发,并不能在更深入的技术层面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我们将保持一个不过高也不过低的毛利率,以保证我们持续地、长期地投入10%以上的研发费用,来进行产品以外、技术方面的投入。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技硬件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毛利率控制在25%,目前我们面临供应链及成本方面的压力,速度比我们去年预期得要慢。我们正在进行多方努力,一个是供应链方面,一个是半导体方面,另外由于规模的扩大,我们在生产侧也是得到一些好处的。我们还是会长期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毛利率,相对于中国前几代基于硬件的科技企业,如今是有很大差别的。
李斌:汽车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在与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教务长杨国安交流中谈及智能汽车:
芯片现在是全行业、全球问题。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要把这种不确定性当成常态,怎么能够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去保证公司的稳定经营。
整个Smart EV(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再一次成为科技创新制高点,我们看到非常多的科技公司纷纷进入这个领域。汽车公司、汽车这个产品会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只有持续加大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在这个竞争中不掉队。
从汽车行业来看,我是一个互联网人,因为我2000年就创办了易车网站。但互联网行业可能觉得我是汽车行业的。最初有这个想法,创办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是2012年,当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我觉得都到2012年了,汽车行业服务用户的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理念,这个方式肯定不对;另一个是,2012年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
后面我去深入思考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认为,技术变化在可见的将来,肯定会改变这个行业。我并不是追风口,我并不是简单的说好像谁不错,我赶紧也做一个,不是这样的。其实做这件事,我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思考,我们一开始就跟别人确实有些不一样。
第一,研发设定的目标非常高。2015年,我们就决定“三电”,即电机、电控、电池,“三智”,即座舱、辅助驾驶、数字网关,整车全部自己研发。现在我们有4600多项专利,每年投几十亿的研发费用。
第二,希望有全球视野。从2015年,我们就在全球招聘经验非常丰富的汽车和智能化相关人才,2015年就在硅谷、慕尼黑和英国开了办公室,我们有这种全球视野基因。
第三,决定进入高端市场,虽然面临的竞争对手品牌更显赫一些,但是他们在电动车方面的动作慢,我牺牲一些利润,能撬动这个事情。如果进入十几万价格区间的市场,与燃油车相比,竞争难度非常大,电池成本其实是没办法分摊的。
张勇:2025年做不到50万年销,可能被淘汰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CEO张勇在日前举办的广州车展期间谈及智能汽车:
我不赞同过于超前的硬件预埋,我们会有硬件预埋,但一定是适度的。比如哪吒S,包括明年的U Pro,可能多一些摄像头和传感器,这种成本比现在实际成本增加两千到三千元,我认为这是适度的。因为用户增加两三千的成本,可以在未来一两年内通过不断OTA,体验到两三千块的价值,但如果硬件预埋的成本超过一万元了,让用户来承担,我认为这个不太好。
再比如说算力,算力+算法才是最好的,只是算力成本上去了,但是算法没跟上,能力没有释放。本来我只需要几百块钱就能够实现的能力,现在告诉我五千块钱,那芯片的搭载就是有问题的。四—五万以内的车能不能做智能汽车?哪吒V Pro,不到8万一样能够做到L2级的智能驾驶,一样能做OTA升级,也能够自我成长,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智能汽车。
我们要做纯电动车,做产品定义,第一个盲区或者误区就是竞争导向,不能看别人有什么车,我们就要做什么车,一定是用户导向。第二,你可以做竞争导向,但竞争对象一定不是电动车,而是燃油车,只需要把这两点想明白,我认为你就是合格的产品经理。如果再能把用户需求挖掘出来,那就是好的产品经理。但现在,很多企业规划的产品都是在电动车领域内卷,那是不对的,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取代燃油车,一定是取代其它一些不太安全的交通工具。
智能电动汽车需要被重新定义,原来有话语权的品牌在智能汽车时代未必管用。中国年轻消费人群正在崛起,他们对国外品牌的迷恋没有我们这一代人那么强,愿意为足够好的产品买单。因为国潮,因为中国人的自信,因为国家的强盛,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我认为中国品牌有机会。好的产品会说话。产品做得足够好,消费者能够认可。
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如果2025年做不到50万年销,可能就会被淘汰。现在我们还是在路上,只能算是活着。只有达到年销50万台的门槛,哪吒汽车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足。
朱江明:智能驾驶算法突破比算力突破更加核心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智能汽车“全域自研”的优势以及智能驾驶目前阶段的核心任务: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只有零跑一家是整个智能驾驶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全部自己研发。所有和电子相关的产品,零跑汽车都是从电阻开始打造起来的,而其他品牌主要是做应用和算法。
全域自研的好处是部件的互联互通非常方便。零跑汽车上人脸识别摄像头、座椅控制器等都是自己开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人脸识别确认用户ID后,自动把座椅、后视镜调整到其最合适的位置,音乐调整到其喜欢的内容。别的公司也可以做,但是会慢一些,因为要和供应商进行很多沟通。
我们全车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实现OTA升级。我们所有采用的MCU(微控制单元)尽量选择一个品牌,升级更方便。
好的体验一定是在对整车所有设备非常可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我们的优势就是各个环节都是打通的,可以更快、更方便、更彻底的优化体验。像手机行业的同质化最严重,他们缺乏创新的东西,而汽车更有创新的空间。
现在的智能驾驶还是人机驾驶时代,人的作用现在大概是60%,接下来会达到70%、80%、90%。
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因为接下来智能驾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汽车是除了家、办公室以外,人待得最多的地方,有很大的需求和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要对标燃油车时代最强的企业,比如说丰田、大众,他们的车机系统、动力系统、整个电转向等核心零部件,也是全域自研。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平台化,才能靠规模取得在成本、可靠性方面优势。如果想要做世界级企业,核心技术靠外部是不行的。
我们现阶段是立足自己,如果以后有人合作,我们会把规模扩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一开始很小,但当雪球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是很强大的势能,反哺全域自研。
对于5G来说,现在车辆的智能驾驶更多是本地智能、车端智能,不是协同智能。这种情况下,5G和4G对于车载来说没有太大差异。而且现在5G通讯模块是4G成本的四五倍。
从性价比、有效性来说,高压充电平台、5G等,现在都不是上车的最成熟的时机。3年之后,5G模块价格可能比4G便宜,5G基站等基础设施完善,那时推出才是更加合适的。
包括像拥有1000T算力的车就更加智能吗?不见得,算法的重要程度更加迫切。我认为,算法突破比算力突破更加核心。
沈晖: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关键
在日前举办的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上,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谈智能汽车:
中国汽车在传统核心技术上与世界主流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选择“换道超车”。换一个赛道,在新能源领域、电动智能领域,我们跟国外最先进的企业几乎是同一个时间在起跑,现在还隐隐显示出领先优势。
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造车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手机,差距就像大学生和小学生。我们已经见证了智能手机带来的颠覆,现在也正在经历智能纯电汽车带来的汽车革命。
威马分析了大量数据,发现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势能和潜力都可谓“凶猛至极”。现在很多购车用户的关注焦点,已经变成了智能硬件、自动/辅助驾驶、OTA升级能力和人车智能交互,这些全部都属于车辆的智能化表现。
【找网上创业机会,就上创业网】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10年乘用车主流。而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的关键。
我们认为,智能科技的终极形态是接近生命的形态,智能化的核心是“生命感”。所以,我们在造车时,选择将智能化推向极致这一路径,建立汽车与人的情感链接。
我们想象,未来智能汽车会是一个全场景的智能移动空间,它既能提供高级别全场景智能驾驶,又能提供具有生命感的全场景智能交互。它可以像你的伙伴一样与你沟通,帮你解决各种问题。
我对未来汽车还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可能长得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它可以取消驾驶舱,它可以自己寻找停车位和充电桩,它甚至可能不是用户个人购买的,而只是大众交通工具中的一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一点,就是把汽车智能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