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总是所有从业者最感慨的月份,可能是很开心,可能很郁闷,或者有点难过,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做其他的事情,或者找工作或者朋友圈发着降准降息这样的血红大字。
这是一个情绪浓郁的月份,也让我开始真正审视这个行业,
或者说审视这个我从业接近20年的行业,真的如我熟悉一般么。
嗨,大家好,你可以叫我阿翔,
是卢俊的朋友,一个不太联系的朋友,写这段文字就是想表达什么,
我2000年入行,
满打满算算是一个从业20年的地产老鸟,在去年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离开了这个赛道。
倒不是说不想做了,也没什么梦想要去追逐,而是发现我过去20年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都没有用了。
1
2000年-2015年,是整个行业最幸福的15年,
哪怕是中间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现在想来还是最幸福的时光,
几乎没什么痛苦,
或者说哪怕有痛苦,可能很快也就好了。
就在这样甜蜜的氛围里,我回忆了下我在一家代理行学到的,
依稀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做市场分析,每一份月报年报,我几乎都会在开头写着:为了维持明年GDP8%的增长,所以我们对于明年楼市保持谨慎乐观。
写谨慎其实是代表着书面用语的体面,乐观是几乎所有从业者的基本态度,
因为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一定是每年8%的增长,所以中国房地产一定是快速增长,
用久了发现,
每次都懵对了。
人就是这样,懵对三次就以为自己懂。
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补很多很多的道理,
后来,大家开始有了国际视野,开始关注世界格局中美贸易,各种全球走势图的张贴屡见不鲜。
而背后大家也开始达成一个行业共识,就是这个世界一定是通货膨胀的,大家一定会疯狂的印钞,
所以作为房地产来说是对冲通货膨胀的极好标的,所以房价的整体走势一定是很好的,
再到后来,
地产人的关注没那么宏观了,或者说每次宏观说的都一样了大家也觉得无趣了。
大家会关注土地,因为面粉的价格决定面包的价格,从现在的面粉你是一定能预测到明年面包的售价,
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制定了一个保本价。
推测出现在的土地这个价格如果要让开发商保本或者盈利,必须要卖到多少,因为大家坚信一件事情,就是每个项目都不可能让开发商亏损,
敢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后一定在房价上给到你支撑。
【了解创业项目,就上创业网】
2
在2010年-2015年,我跳槽去了一家开发商,
我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进入地产核心,来看看这个赛道真正的玩法是什么,
进入之后才发现,关于真正的玩法,全都是金融层面。
和房子本身没关系,
可曾想过,只要你站在2020年往前看,几乎每一个开发商都信奉一个逻辑,叫大而不倒。
什么叫大而不倒,就是规模说明了一切,
在规模的逻辑下整个行业都有一股非常魔幻的运营规则,
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利率是看你榜单排名。
因为资本坚信,公司越大你付款能力也就越好,理论上我就可以借钱给你,
地方政府看待开发商也是看待规模,认为你开发的体量足够多了那我要吸引你过来投资。
你可以帮我们做几个大项目,综合体,天际线,楼宇标杆……
三年之内都可以解决,
行业内部呢,过去还没有内卷,大家都是以和为贵,唯一的争执就集中在排行榜竞争。
排行榜的存在本身意义上就是一个极端折射,
甚至行业内所有对排行榜不论是质疑还是维护,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动机不纯,
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有点鬼扯,但是这真真是过去20年所有房企的运营法则,
这样的逻辑催化了所有从业者的每一寸脉络,洗脑到我们认为客户认可开发商的品牌也是因为我们的规模。
在售楼处的入口处第一页永远张贴着:地产开发百强,商业地产十强,全国500强,世界500强诸如此类的标语,
仿佛购买了这样企业的项目就一定不会烂尾一样,
你还别说,过去的烂尾事件几乎是极小概率发生事件,要不是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几乎不太会有项目产生烂尾。
倒不是大家有多崇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行业不会存在资金链紧缺的问题,
再退一万步说,哪怕资金链断了哪怕烂尾了熬着,后面房价涨了就一切都解套了,
是的,这就是这个赛道对大家的包容。
或者说对大家蒙住了眼,所有从业者都在贩卖一种焦虑叫:明天会更好,
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刻血红色的大字报张贴,然后清一色的转发,告诉大家明天会更好,或者说是明天会更贵。
这一切对么,这一切当然是对的,解释再多房价都在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对的,
这都是过去20年最宝贵的经验。
3
2015年-2020年是购房者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房价汹涌的五年,
用我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家都吓怕了。
所有人都不太怀疑房价这件事,并且都把房产当成家庭资产的一部分,夯尽所有人的积蓄买一套房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也伴随着这个趋势发展,在购房圈也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江湖术士,
不论什么派系总是感觉人家学以致用了,靠着理论基础买了房,然后最后也完成了人生跨越,现在把这些理论基础分享出来帮助大家,
关于购房者个人买房,也仿佛拥有了一二三四的技能。
也几乎在2016年前后,曾经在各个房企内部流通的那些正确的废话也悄然间在购房圈财经圈开始兴起,
大家都在套用经济学的理论在解构房产,我看到很多专业术语:什么资金杠杆,什么制度红利,什么先上车,什么处女贷……
一些大家视线看不到的海外地产也开始浮现水面,
所有的理论都指着一个方向:你可以轻松致富。
我们见过不同购买力的购房者,发现一件特别有趣的情况:总价越低的,第一次买房的客户,可能是诉求最多的,
往往成熟的客户要么自住要么投资或者改善,诉求都非常清晰。
但是小白客户都希望自己的第一次买房,可以买到特别好的房子,然后住的很好房子也很大,然后买完之后就暴涨,家庭资产瞬间翻倍,
这或许就是行业焦虑倒推的市场情况,
越是没买过房就越容易房产焦虑,越是焦虑就越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学习完成人生阶层的升级,
这件事对么。
这件事在过去20年来说也是对的,在买和不买之间,在决定面前因为焦虑加速购买,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只要买了,都会感谢当初勇敢的决心,在决心背后没人关心方法如何,也没人关心未来如何,
各种利用资金的套路,各种擦边球的方式,在房产增值的背后也全都被掩盖了。
4
2020年——2021年,
也就是过去短短的一年时间,所有的经验主义全都失效了,
到现在我们看到,
一手房的预售证价格,和土地没有关系;
GDP也很久没有8%的增长;
再谈论房价扯到中美贸易就像一个弱智;
一切的逻辑都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认为对的东西现在才发现原来他只是存在的东西,前后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二手房,
二手房的出售价格已经有参考,你卖多少钱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银行也好,税收也好不以你的想法进行参考。
恍然之间所有人都幡然领悟,原来失去银行的支持,我们的购买力是如此之难,
这么多年的习以为常,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东西,现在都被抽走,
这种干预也在很多经验主义者眼里认为只是徒劳,行业只要熬一阵子之后就又会像往年一样否极泰来。
有人说:一手房如果定价太低,低过于周边二手房,出现一二手倒挂,那么一手房会出现哄抢,
那么一手房的隐形支出成本会提升,直到整体开支恢复到周边二手房的水平。
但是我们看到:一手房不仅开支没有提升,反而在一手房的干预下,周边二手房出现了价格下滑,
有人说:二手房指导价,会出现同样的隐形成本开支,这符合经济学理论,
当深圳出二手房指导价的时候,网络有很多段子,关于买一套深圳的房子,需要捆绑一张百万的字画从而让价格正常,
但是事实呢:深圳楼市在经历漫长的低谷周期,如今的深圳楼市都在沿袭着指导价下才能成交。
所有的乐观都在这个赛道里消失,所有的理所当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而这里最难的当然是信奉大而不倒的房企,
今年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项目能不能交房。
而我的回答出奇的统一:不知道,
所有的大而不倒,在缺少别人资金支持下显得脆弱不堪,大家习惯的是一定会有人帮我,
不曾想这些也都不适用。
现在的城市,早就不需要开发商提速狂奔,天际线下的地标也早就被证明不过如此,
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关于楼市和经济,楼市和城市,参与企业和行业,产品本身以及真正的购房者,但是当我们仔细去想每一个侧面细节的时候,
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适用了。
很多人都说这是周期性调整,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周期,是6个月还是20年。
5
过去20年我积累的经验,在现在成为了经验主义,而这样的经验主义在现在一点用都没有,
我仿佛被废掉了武功,溃败于这个江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是一个敏感体质,冬天干燥的氛围会让我的手褪去很大一层皮,当皮肤蜕到最后一层的时候换来的不是涅槃重生,
而是真的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