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浪潮中沉浮了十多年,美团“二把手”王慧文的思考逻辑值得解读,他的对于创业项目一些独到的观点、思考、归纳,影响了美团很多重大决策和业务拓展,不仅总结了美团的过去十年,对于其它企业的创新与破局也提供了借鉴。
在商业浪潮中沉浮了十多年,美团“二把手”王慧文的思考逻辑值得解读,他的对于
创业项目一些独到的观点、思考、归纳,影响了美团很多重大决策和业务拓展,不仅总结了美团的过去十年,对于其它企业的创新与破局也提供了借鉴。而这其中,最考验的,其实是创始人对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的深刻理解。
老王认为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我们在很多领域里没法做判断,导致我们只能跟随看起来正确的人的判断,那么这些看起来正确的人会利用别人的跟随而进一步获益,这是马太效应的成因。
我们不仅要认识规律,还要了解这个规律作用的主体,还要让这个规律为我所用。
所以接下来讲一下马太效应在商业世界里怎么起作用的。所以总有些人让老王去讲讲战略,提提建议,又因为美团是多业务的公司,所以战略也确实很重要,每个业务也不可能管得很细,只能管到战略层面了。
美团外卖业务刚开始烧钱的时候,投资人觉得王慧文over-aggressive,但今天外卖在美团的估值里大概占1000亿美金,外卖烧了大概130亿人民币,不到20亿美金,站在今天,你看这个烧钱这个事情,好像投资回报率还挺高的嘛。
市场体量可以很大,如果市场集中度不够高的话,也产生不了很大的企业。
大行业小企业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典型的行业是中国的餐饮。
市场集中度一般用CR,例如CR3表示行业里最大的3家的市占率,比如中国电信行业的CR3就是100%,这是方法之一。
另一个判断方法是去讨论最后剩下几个企业,最后剩下的企业的数量要么是1家,要么是2家,要么是3家,要么是7家,要么是无数家。
这个数字是人的认知常数,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打开一个网站,一般来说,主导航项一般来说不要超过7个按钮。
这就涉及到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尽早判断出行业最后剩下的家数,这个判断是战略决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竞争最惨烈的行业一般是剩几个玩家呢?2-3个公司。最后只剩1家的行业竞争反而不激烈。
互联网行业至今最惨烈的行业是长视频网站,这个行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16年过去了,还没盈利,每年每家还要烧掉几十亿,从一开始到现在已经烧掉1000多亿了,如果投资人一开始知道这个事,肯定不投钱了。
所以最后剩下几家,对初期的竞争策略非常重要。
如果只剩1家的话,就要尽快形成马太效应,如果跑得足够快的话,你犯了很多错也不要紧,如果能形成指数级规模效应的行业,最后可能只剩1家。
而大部分的行业都会剩2-3家,所以要尽快冲到领先的2-3家里,因为不仅你知道,投资人也知道,如果你不在最前面的2-3家里,投资人就不会给你投钱了。
如果一个行业最后剩2-3家,那早期要尽快成为领先者,形成正循环。
但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果你希望违背这个行业的规律,过度投入把这个行业搞成没有竞争对手,这就会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的情况。
如果一个行业注定是2家,而你希望只有你1家,你想垄断这个行业的人才、政府资源、资金,糟糕的是,这些做法最后一定会因为行业规律而导致反作用,不是所有人对最后剩几家的判断都是一样的,如果你错判,就会导致你的投入和策略不符合这个行业的规律。
所以如果你判断这个行业最终只剩2家,那么你从一开始的决策就要为这个行业里有2家长期竞争而做准备。
最终的竞争格局决定了很多东西,对你的组织文化、策略、激励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的业务最终只会剩下一家,那大家可以挽起袖子007地干,成为第一后就可以去打高尔夫了。
如果这个行业永远有两家无休止地竞争,你现在说007,大家会觉得你傻逼。
这个判断如果搞对了,比如说这个行业最终只有1家,那么这个公司不仅可以拿到这个行业的全部利润,还有精力去开拓别的行业,如果一个行业注定有2家,你想把竞争对手消灭后去开拓其他行业,你会发现永远消灭不了,因此,这个判断这对资源分配和组织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某一天这个行业发展到头了,这行业里现在还有2家,这又涉及到如何让你的团队还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努力去开辟新的行业。
比如今日头条这家公司,起步的时候做的是搞笑组图、内涵段子,后来关了,但也不要紧,那个业务体量也不太大。
但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些基础能力,这些基础能力让他们可以去做头条、抖音这些APP。
这是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轨迹,可能现有业务的体量不大,但在做这个业务的时候积累了一些核心能力,导致可以去做其他的一些业务。
按迈克波特的理论,企业竞争的3要素就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
如果行业里有很多家,所以企业经营的关键战略是差异化,如果一个行业里只有2、3家,就很难差异化。
老王和兴哥在做社交网站的时候是不太烧钱的,只要产品做得好就自然增长,别人怎么折腾都没有用。
团购是要烧钱的,在团购最开始千团大战的时候,要决定到底烧多少钱,美团花了很长时间之后定了一个策略——要确保自己的体量在行业前三,因为行业最后只会剩2、3家,投资人只会投前三家,此外要做前三里ROI最高的而不见得是最大的。
当时也有很多同行ROI比美团高,但没有意义了,因为投资人关注不到你。
顶级投资人不仅能判断这个行业有多大,还可以判断这个行业最后大概剩几家,而这些顶级投资人一定能拿到所有公司的数据,所以要做前三里ROI最高的。
至于怎么判断,正如第一节课讲的,规模效应越强、马太效应越强,家数越少。
战略3:产业链
产业链比较复杂。
例如房地产这个行业很大,万科一定属于房地产行业,链家算不算呢?也算,建筑公司、设计公司算不算呢?也都算。
我们说一个行业很大的时候,也要想到这个行业有很多参与者,所以我们还要想到产业链结构。
行业可以很大,但产业链条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一样。
兴哥说产业链有一个角色叫链主,链主才是这个行业里拿到最多利润生存最好的角色。
比如电脑这个行业的链主是Wintel组合,联想也算电脑行业的,但在Wintel 眼里,联想就是给他们搬箱子的。
你在这个产业链里不够强势,这导致在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可能比较被动。
微软现在已经快2万亿美元的市值了,但联想市值一直都没怎么变,说明在这个链条里,链主拿到了更多的利润和想象空间。
比如微软现在做云计算,云计算意味着CPU和操作系统不直接卖了,而是放云上卖,这个变化中链主处于主导地位,联想就很被动,所以不知道未来联想还能值多少钱。
关于产业链有不同的理论,有一个叫微笑曲线理论,是一个台湾同胞发明的。
在一个产业里面生存最好的是处在最上游接近核心供应资源和最下游接近消费者的企业。
沃尔玛就处于最接近消费者的地位;Wintel组合里,Intel就是一个核心组件的供应商;光刻机就处于产业链条里非常上游的地位。
这个理论常见于链条比较长的行业。
微笑曲线似乎解释不了微软,因为联想才是接触消费者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理论,叫生态控制方。
最近上市的一个企业叫Unity,200亿美金市值,做游戏引擎,如果他只做游戏引擎的话,只是一个技术提供商,价值不大。
Unity现在是整个行业的生态控制方,比如做游戏经常需要一些素材,Unity是有素材商店的,还有用户端分发能力。
所以现在最受追捧的是生态主导方,整个产业链的规则是生态主导方订的。
比如当前在美国出版这个行业的主导方是Amazon。
书不是一个大行业,Amazon最早是做互联网卖书的,但他也做书评,中国的卖书和书评是分开的,卖书在京东和当当,书评在豆瓣。
下一步Amazon做了电子书Kindle,他把书版权买过来之后电子化了,当你的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在Amazon上卖且书评都在Amazon上时,这就涉及到你的书是不是在Amazon发行。
如果你写纸质书,转化成Kindle电子书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所以Amazon又做了一步,作者可以让作者写完直接用Kindle的模式写,写完再帮你出纸质书,把这个过程反过来了,这样Amazon就变成了生态的控制方。
当然有的行业没有生态,你硬要搞生态就会掉到坑里去,而Amazon做的事都是让整个行业的效率更高。
反过来如果做生态能提高效率,那么你要么成为生态主导者,要么加入那个生态成为生态的一员,否则就会被生态淘汰掉。
再举一个外卖的例子,美团外卖刚起步的时候市场上有30几家做外卖的公司,做外卖网站是一定要有工程师的,所以他们都有工程师,而他们起步比美团早。
老王和他们讨论是不是能收购他们,这些行业经验也都可以为美团所用了,给现金、给股票和估值都可以讨论,最后他们都没接受报价。
他们说我们都接受融资了,有产品、有技术、有客服,是一个全功能的公司,你们的报价有点低。
美团没收购成,就自己做了,过一段时间这些人来找老王说愿意被收购了,老王说:“抱歉,现在这些东西我们都有了,你们公司对我们没什么价值了。”
所以你要么成为生态中的主导方,要么融入生态成为这个生态中的一员。